“内在反省”的第一步,是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几年通过跟不同的人聊天,发现销售是个很有趣的事情,不仅能锻炼情商,还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因为在销售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为了能跟她们有话聊,我们就要不断去充实自己的大脑。
而我最喜欢的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通过聊天,通过几句简单的话语就能洞察对方背后的真正先表达的意思。比如:招代理时,很多人不会直接拒绝你,说:我不做,就是自己喝。
而是喜欢用各种方式或借口来推脱,说自己带孩子忙没时间,自己不会说话,不喜欢推销等等。
其实她们的内心表现是害怕,不自信。
当初我也是这样,过着一地鸡毛的生活,就是因为想改变,才加入微商,决定突破自己的短板。
说起改变,大部分人习惯要求别人改变来适应自己,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容易。
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我总是从自身去找问题,跟很多代理也是这样说的。虽然我的确从抑郁中走了出来,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并且逐一改正。
但有时候依然会思考,如果不是因为我们的原因导致某件事失败时,我们还需要自省吗?
前阵子看到一篇文章,让我顿时打通了天灵盖:原来,“内省”的第一步,是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大家理解的“内省”都是从自身去找原因,是自己的问题。或许当很多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或者有了不好的结果,不一定就是我们的错。
如果一个人总把事情不顺利归因到是自己出问题上,那长久以来就会容易陷入自责的情绪里,导致自卑的性格。
比如:在公司会议上,领导批评你们部门的某个同事,你就会自责是因为自己没有帮她分担,才使得工作没有完成而被骂。
比如:男朋友/老公对你冷淡了,又会自责是不是自己不够贴心,或者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没有达到对方的预期。
比如:家里的孩子因为调皮受伤,你也会把一些错误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
就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总会习惯性的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这种人有个词叫做~“靶子型”人格。
这类人,常常会把自己当成靶子,喜欢往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进行自我攻击。比如:孩子上学迟到了,就会怪自己没定好闹钟,怪自己起晚了,怪自己动作慢了。比如:在聚会中如果有朋友不开心了,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那句话说错了,或者做错了什么。
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又会怪自己没照顾好家人等等。
这种“内向归因”的逻辑,会让我们每天生活在自责和内疚里,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越来越压抑。
那么,它的根源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宁愿让自己不开心,也要一直当靶子呢?
追究下去,原来这跟一个人童年的成长经历有关。这样的孩子,身边一定有个爱抱怨的妈妈。
经常会跟孩子说:我为了你放弃了出去工作挣钱的机会。为了你,放弃了住好房子的机会。为了你,放弃了什么什么……
都怪你,我才生活的那么辛苦,那么劳累。这些“都是你的错”的声音,就会渐渐地内化到孩子的心里。
长久以往,在和妈妈这段关系里,孩子就学会了用小小的身躯担起了“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只要妈妈不高兴,她就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做错了事,会用一些方式去讨好妈妈。
这样的孩子也会成为大家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会说她懂事儿,乖巧,不惹妈妈生气。
但这种自我反思的观念,会从小烙印在他幼小的心里。所以长大后遇到任何事,他就会下意识的谴责自己,攻击自己。
每一个习惯性自责的人,或许曾经都面对过一段难以处理的关系。在那样的关系里,她们总是被否定、被苛责、被无端责怪。
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她们不得不在被责怪之前,先做自我检讨。长此以往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而这种习惯,会一天天的蚕食这个人的价值感,让她们变得越来越消极、虚弱。那么,要怎么带自己走出这个糟糕的模式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方法,去进行练习。
第一、主动质问你的自我判断。
如何判断呢?
如果你分不清那些事是你的责任,那些事不是你的责任,可以用列清单的方式一一写出。
比如:妈妈把孩子交给爸爸照顾,去做别的事情,因为爸爸临时离开的几分钟,导致了孩子摔跤或者受了其他伤害。
这时,你安抚好孩子之后,可以拿出一张白纸,写上:哪些事实证明你犯了错误?
➀ 你没有留意到孩子?
➁ 你没有提醒爸爸要留意孩子?
哪些事实证明不能全怪你?
➀ 你有工作在身。
➁ 孩子难免会磕磕碰碰,你无法24小时守护在身边。
➂ 照顾孩子是两个人的事。
➃ 爸爸也没有看住孩子。
以此为例,当你遇到任何分辩不了是否是自己责任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判断。
当你想明白这些事之后,就会发现,你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在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就会越来越越有能力去区分哪些是你的错,哪些不是你的错。
第二、制作一个叫“还好有我”的备忘录。在这个备忘录里可以记上别人鼓励你的每一句话。
这些“积极归因”的话语,能让我们学会自我肯定,也能逐渐意识到我们不是一个总是出错的人。
你也可以是细心、贴心,善解人意的人。这会帮助我们一点点的积攒力量,放下自我谴责这个“靶子”。
当然,想要走出这个惯性,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察觉,也需要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去打开自己,接纳自己。
懂得好好爱自己,就是再告诉别人如何来爱你。也会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里成长。
最后,我想说的是,适度自省不是坏事。但过度地自责,就会让人一直活在愧疚和苛责里,“自我”也会因此变得紧绷压抑。
这无异于是对自己进行精神暴力。
所以鼓励大家,当你遇到什么事,都条件反射地认为“都是我的错”时,记得先去觉察那些情绪的背后是什么,去现实里检验那些“错”,再去靠近那些真正滋养的关系,伸展自己。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要一下子放下这份旷日持久的自责,很难很难的。可能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放下这个如影随形的“靶子”,给自己一个柔软的拥抱。
但我想,当我们学会一点点地善待自己,理直气壮地说出“这不怪我”时,就会发现,不再自责的人生,会变得清爽自在起来。

知了么资源网 » “内在反省”的第一步,是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常见问题FAQ
- 免费下载或者VIP会员专享资源能否直接商用?
- 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